自我面孔优势加工及其机制

root 提交于 周二, 08/12/2025 - 02:15
自我面孔是自我社会性符号的代表。作为自我意识的窗口,自我面孔相比于他人面孔享有一系列加工优势,包括识别优势、注意优势、积极优势。识别优势是指对自我面孔的更快更准确地识别,这一优势不受面孔朝向和空间频率成分的影响,并得到早期脑电成分如N170的支持。注意优势体现为自我面孔具有强势的注意捕获和保持能力。积极优势进一步表征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面孔比客观表征更具吸引力或更值得信赖。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可以在无意识水平发生,并受到个体自尊、文化差异、感觉信息整合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在个体自尊层面,高自尊个体通常在面对干扰时也能保持对自我面孔的各类优势加工。而低自尊个体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则容易受到社会线索的干扰,对自我面孔的注意加工也会受到任务类型的影响。在文化差异层面,相比东亚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群体,强调独立自我构建的西方文化下的群体表现出更强的自我面孔优势。感觉信息整合也会影响自我面孔优势加工,例如,同步的视觉-触觉信息能增强自我面孔优势。在神经机制层面,自我面孔优势加工在整体上表现出右脑偏侧化特性,并涉及枕叶、颞叶、额叶、脑岛、扣带回等多个脑区。近年来,研究者已围绕自我面孔的加工及其优势效应提出多个理论阐述,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发现,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在行为和神经层面并不存在明显优势差异,使得自我面孔特异性仍存在争议。进一步论证自我面孔特异性的关键在于采用面孔联结范式来控制熟悉性,从而厘清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差异。由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效应与社会认知障碍(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存在紧密联系,明确自我面孔特异性有潜力为这些社会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分级和后期干预提供新的关键线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