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核内,染色质可及性模式会随着外部刺激和发育线索的改变而发生动态变化。染色质可及性重构对于基因表达调控至关重要,在建立和维持细胞特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染色质可及性的研究对染色质功能上的三维解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以及测序成本的降低,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染色质可及性分析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观察和分析全基因组染色质开放与否的常见技术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酶I超敏位点测序(DNase-seq)、微球菌核酸酶测序(MNase-seq)、甲醛辅助分离调控元件测序(FAIRE-seq)以及转座酶可及性测序(ATAC-seq)。本文比较了这4种染色质可及性分析技术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原理及主要实验流程,并简要讨论了它们的发展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期望通过这些互补的方法为染色质分析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相关内容
发布日期
01/22/2024 - 00:46
发布日期
11/17/2024 - 19:48
发布日期
08/04/2020 - 01:35
发布日期
09/02/2024 - 19:26
发布日期
08/04/2020 - 01:35
发布日期
11/13/2024 - 19:47
发布日期
06/17/2022 - 10:21
发布日期
10/31/2021 - 01:47
发布日期
01/10/2022 - 19:31
发布日期
10/13/2024 - 19:35
发布日期
05/06/2024 - 09:39
发布日期
08/04/2020 - 01:35
发布日期
10/09/2024 - 19:31
发布日期
11/22/2023 - 00:25
发布日期
06/23/2024 - 17:52
发布日期
07/27/2023 - 21:49
发布日期
10/31/2021 - 01:48
发布日期
02/17/2024 - 13:54
发布日期
10/31/2021 - 01:12
发布日期
06/17/2022 - 10:21